君可一时卑微,不可时时自欺

分享家 经典好文 45 0

最近,《抓娃娃》电影大火,讲述一位富豪父亲为了锻炼孩子的优秀品性,刻意制造种种苦难磨炼孩子的心性,大结局孩子知道真相却难以接受,此番父亲的用心良苦和孩子的自我意志崛起,两者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大众的思考。对此,我对于父亲的做法表示理解和认可。

苦难教育指受教育者经受苦难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。苦难教育无处不在,从学校的跑操,眼保健操,社团活动等,自愿成为公益活动自愿者……

苦难必不可免,苦难无处不在,苦难是走向人生成功的垫脚石。无数丰功伟绩的成就,无数硕果累累的成果,绝不是靠空想和轻易获取而来的事物。反之,苦难证明人类的劣根性,人类如若苦难享乐二选一,大多数人毫不犹豫追求安逸享乐的欲望——眼睛要观五光十色,人耳要听至乐弦音,口鼻尝色嗅味,四肢不勤五谷不分,连人的意识都贪图沉沦在“龙傲天”的幻想之中。但现实往往并不是童话世界,成功需要付出,需要汗水,需要强大的心性,故而苦难必不可免。退而论其次,这次正反方的数量悬殊,不恰好论证了这一点吗——追求安逸。

由此论之,苦难能磨去人的心性,使人变得谦卑,使人变得虚心。多数人类珍贵的品质无一例外,都由苦难中而生。十年磨一剑是坚持,寒梅苦寒出是坚忍。反而观之,青年时标榜特立独行,实际上拈轻避重,以“叛逆”行特立独行,实际上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来承担代价,牵一发而动全身,在孩子为经济独立之前,孩子也在影响父母,父母也在影响孩子。正如《抓娃娃》里沈腾扮演的父亲,结尾气哭出来说道:“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你的人生吗?实际你也在操控我们啊!”父母和孩子互相关联,彼此影响,标榜自身的特立独行,为一时之快而浪费自身的珍贵品质。反观网络上“乐子人”,对悲惨的社会现象报以一种戏谑的、嘲弄的看待,用快乐忽视其中背后的惨痛,是一种胆小怯懦的行为。

再者,很多人口中标榜的苦难,指的是无法改变双亲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,以及对穷苦生活的不满和发泄等。丧失了个人目标,如无帆之舟,被生活肆意凌辱。又或者盲从父母的教育观念,无法改变自己攀比好胜的功利心,磨不平欲望与享乐,反而倒头就睡宣扬命运的不公。此种做法忽略自身主观能动性,将责任尽数归咎于他人的身上,而不去选择自强自立,把控自身的命运 。当年高考状元庞众望,寒门出贵子,父母瘫痪,家庭穷苦,六亲无靠,却成功通过学习逆天改命,七百四十四分直冲云霄,到现如今婚姻美满,阖家安康。很多青少年埋怨世道不公,借此堕落颓废,可这世道何时公平过?世道的公平,可不是等来的。

余华老师曾说,苦难就是苦难,苦难并不值得歌颂。但我想说,苦难或许并不值得歌颂,但经历苦难的人值得歌颂,经历苦难坚韧不拔的更值得歌颂,比如《活着》里的福贵,他的一生丧父丧妻丧子丧女丧女婿,孑然一身的活到最后,最后人物得到了升华,是这些苦难让我认识到,原来人的精神可以面对无情的现实中熠熠生辉。正如一个经典的故事,如何判断一个水手是好水手呢?十年的风平浪静,和一次从狂风暴雨中归来,谁见高下。哪怕十年的海上风平浪静,只要经历过一次风暴平安归来,后者绝对会被更多人记住。

再者,苦难并不会使人悲观,逃避苦难才会使人悲观。现如今,抑郁症进入大众视野,让人们看到了更多背后父母的落后的教育观念,但同时,父母也在向孩子们发出疑问: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过得比以前的自己好,却还是生病了呢?——因为逃避苦难。以往的人要经历更多苦难,学会了独立,学会了自强,而先如今更多的人,学会了逃避,学会了放弃。把自身责任归咎于他人,放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,同时,也要认清事实——只要你不愿意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,就没有相对的自由。换句话来说,在家里,在父母的管制下,就没有绝对的自由。希尔蒂曾说:“只有在苦难中,才能认清自我。”

在影片最后,高考结束,马继业走出大门,忽然想到了大仲马的一句话:“必须体验到痛苦,才能体会到生的快乐。”他走出了大门,找到了自我,摆脱父母后开始了自己的人生。而他的哥哥马大俊,即使承受了父母多年的宠爱,长大了之后,还是埋怨父母,回家族里继续在父母的庇佑下生活。无独有偶,近年来,就业率最高年龄占比为中老年人,大多数毕业青年选择了在家啃老。

这正是苦难教育的意义,唯有父母的爱走向分离,在经历苦难的人生中找到自我,无所畏惧的走向自己的道路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