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996工作制被包装成"福报",当凌晨三点的写字楼灯光成为城市勋章,这场持续三十年的职场奴役游戏终于迎来监管重拳。
我国在1995年就开始双休制度了,如今整整30年了,到现在才开始对“加班文化”下手整治。
这个正义之举是迟到了,还是已经瞒不住了?
但令人不安的是,某些企业正把"强制下班"玩成文字游戏——办公室的日光灯熄灭了,打工人的手机屏幕却永远亮着。
强制下班后,还要保持随时联系,如果是这样,还不如别下班。
企业不准牛马在公司加班,没说不让在自己家加班,企业还省下水电费,有的公司加班到10点后会有打车补贴,这又省下开支了。
吐槽这些的内容的意思很简单,如果是强制下班后还要保持联系,然后没做完的工作回家继续干,那这波搞“强制下班”的动作,对于打工人来讲没有意义。
只不过在玩文字游戏,只不过在应付国家说的反内卷建议,和欧盟拒绝上班时长超8小时的公司合作要求。
国家提倡反内卷,整治加班的目的,是为了让大家花钱,但大家既缺时间又缺钱,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重要,还是金钱更重要?
在这个人均"班味"浓重的时代,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假装下班的表演式改革,而是一场重构劳动价值的启蒙运动。
很多公司存在封建体系,老板没走员工不能走;
业绩完成是公司平台的功劳,没完成就是个人能力不足;
员工请假困难,得编家里人生病的理由;
领导对上像狗、对下像狼、对同级像鬼,员工钱没挣多少还快抑郁了。
相比于双休,更应先解决加班费问题,只要加班必须按劳动法支付加班费,下班之后不允许联系同事,公司联系一次就扣公司钱。
不然有些公司会让双休比单休更痛苦,还会让员工“被自愿加班”!
不管如何,只要能解决加班文化这个问题,让那些在深夜对话框里闪烁的"收到"二字,才能真正转化为早晨地铁里从容的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