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认为世界喧嚣,反而更需要呐喊

分享家 经典好文 538

“纵使声音微小,但是万一就缺我一个呢?”

大家好,我是反方辩手许依行,我方观点“世界喧嚣,我们更需要呐喊。”

缺少呐喊的聆听,容易让我们的思想随波逐流,在喧嚣的世界中,更难找到自己的观点,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。

同时,单方面的聆听也不利于事情的解决,容易造成旁观者心态。鲁迅先生笔下的人们冷血冷漠,对于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,聆听那些撕心裂肺的哭诉,却冷眼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正是因为缺少了呐喊的聆听让我们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置身事外。

呐喊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,当微小的呐喊汇聚,将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。

试想,如果没有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演讲中,为逝去的共产主义者大声呐喊,那将无形中助长反动派的残忍冷漠;如果没有陈独秀在新青年中高声呐喊着民族科学,那新思潮又怎么席卷社会?如果没有五青年高声呐喊“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”,那么中国人的骨气何从体现?

假如当时他们都选择聆听,聆听山河破碎的声音,聆听那些苦难与落后贫穷,却个个都不敢呐喊不敢站出来,还能迎来一次次的进步与蜕变,走向繁荣盛世吗?

反观当代,同样如此。

面对种种乱象,如果没有人敢于站出来与网络暴力相抗争,当所有人都选择聆听受害者的哭诉,却无动于衷冷眼旁观,那么谁敢为弱势群体呐喊权利?如果女性一直逆来顺受,选择聆听三纲五常之所谓妇道,怯于呐喊自己的自由权利,还有如今的男女平等吗?

由是观之,我认为呐喊才能真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。

沉默的聆听,何尝不是是对不良风气潜移默化中的支持?当所有人都只会聆听与接受,而不敢于呐喊与反抗,那么错误将成为常态,劣币终驱逐良币。

你认为呐喊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观点,认为聆听才是正确的选择。但事实上,恰如有人曾说“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”,如果只选择聆听,而不敢把自己所了解所理解的讲出来,那么你的误解终将还是误解,不利于你了解事实的全貌。

反观之,当你敢于呐喊出你心中所理解出来的观点,那么你的错误观点才可能被纠正,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观点,从而得到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。

因此,我认为呐喊比单方面的聆听,能够更加深刻了解到事情的全貌与真相。

呐喊也是一个动态的完善过程,也许第一次呐喊是由于纯粹的情绪化,但是在不断的呐喊中,你将对这个现象的本质有更加深入与深刻的认识。

就比如对巴以冲突之间的矛盾,也许你的第一声呐喊是由于对以色列不人道行为的愤怒,然而当你深刻理解到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,以及其所代表的霸权本质之后,呐喊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,它不仅仅再是情绪化的产物,而是你发自内心的去想要达成某个目标,并为之奋斗的倡导。

因此我认为,唯有敢于迈出呐喊的第一步,才更有可能让观点实现从表面的情绪化到深层的理性化的升华。

宁鸣而生,不默而死。

聆听并不是冷漠冠冕堂皇的理由,更不应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温床,我们要拒绝成为王小波笔下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“无数的人们,无数的远方都与我有关,”我们应当敢于为自己呐喊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,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解;我们也要勇于站出来,为不公呐喊,为弱势呐喊,为一个更加美好,和谐,进步的社会而呐喊与奋斗。

综上所述,我认为“世界喧嚣,我们更需要呐喊。”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