望着车窗外急速流动的绿与蓝,仿佛组成了一副精美的山水风景长卷。在回乡的征途上,我不禁为此美景感叹。离目的地越来越近,眼前灯火通明的小城,似乎比看上去更有意思。
小时候,我住在家乡,穿梭于小城和乡村之间。记忆中的乡村,是朴实、简约、柔美的。每日清晨,青山座座,朝阳从远山间袅袅升起,给田野、房屋撒上了一层金色。
早起的人儿扛着锄头走在乡间小路,老奶奶和妇人们忙于厨房里。将早餐放在大会堂的圆桌,等待村民们的到来,炊烟映在蓝天里,鸟鸣穿于田埂间。
我吃完早饭,忙着穿好衣服,奔向田间放风筝,风筝忽高忽低,不一会就掉了下来,我跑得满头大汗,却觉得这样的生活真有意思。
有时到了城里,那儿有一些并不高的楼,简单的马路车辆,大大小小的店铺。我坐在母亲的店门口,看各种各样的人,款式不一样的车来来往往,看上去也挺有意思。
可惜不久后,我离开了家乡,去了大城市。绿水青山由高楼大厦代替;蓝天白云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,慢悠悠的居民少之又少,大部分是步履匆匆的人们。
暑假里,我再一次回到了家乡。远远地,小城亮起了五彩斑斓的灯光,简单的马路则变成了宽阔的柏油大道,一座座高楼大夏拔地而起,新建的彩虹大桥挂着一盏盏大红灯笼。令人欣慰的是,远处的青山依旧,蓝天白云犹存;原先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“的破旧塑料牌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色大字。
回到乡间,看到了那些依旧熟悉的人,依旧美丽的景,只是新式的农民房多了,田间小路改为塑胶跑道,村委会的人群中多了几位年轻的身影。
我想,这与近几年”乡村振新战略“有关吧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,越来越多的景出现在生活里,越来越多人的心靠在了一起。
我把美景拍摄下来,发在朋友圈里,立刻就得到了许多点赞和回复——“真是太美了!”’家乡变化这么大吗?“好久没回去看看了。”········或许,家乡的建设就是由年轻人、家乡的居民共同建设的吧,国家和党是我们的保障。
晚间,远处的灯光隐现,散发着不强不弱的,却一直持续发着彩色的光,温暖如初。
家乡的美不止于绿水青山,小城风情,更体现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与建设,这远比看上去更有意思。